[WISETALKS。WT129。小紀錄]
“iGoods讓閒置物品分享出去”
本週WISETALKS的主講人,是iGoods的共同創辦人 — 家銓;家銓一開始就提到,有沒有看過過度的物資捐贈? 也讓我們看了兩張相片,一張是救鞋救命的相片、一張是花蓮修女育幼院收到滿滿好心人士物資的相片,但兩張相片的共通點是,需求<供給,以致於捐贈人的好意卻成為了被捐贈人的困擾。
家銓過去任職於物流公司,負責電商平台的倉儲管理,所以當他發現物資沒有正確媒合,捐贈錯誤和過剩的問題讓愛心成為困擾後,家銓開始運用類似電商虛擬庫存管理的模式,創立了iGoods,利用三種不同的方式,期待讓物資能夠送到正確的人手中 —
需求配對:確認自己家中的閒置物品,是否有相關單位有需求。(目前iGoods網上有200個需求單位)
公益直購:一些需求,比如嬰幼兒奶粉,是有固定年紀及品牌要求的,這部份則會在iGoods網上,由愛心人士認領購買,iGoods會再送到需求單位,並留下簽單email給捐贈者,讓捐贈者知道自己的愛心確實有被收到。
好物箱:直接購買好物箱(空箱),內置家中閒置物品後,交給物流公司送回iGoods,iGoods會整理後,送出這些物件給需要的單位。
家銓也分享,當初收到一箱好物箱,裡面是滿滿的文具用品,還有一封信,信中的男孩寫到,這些文具是小時候爸爸買的,但一直沒用完,前一陣子爸爸過逝,家中在整理東西時,發現這些文具雖自己已用不到,但期待這些承載他與爸爸回憶的文具,可以提供給需要的人,讓爸爸的愛可以傳承下去。
iGoods不僅僅是物資媒合平台,家銓也發現很多育幼院的孩子,很習慣也覺得理所當然、聖誕節就是會有他們這些單位去送他們禮物,家銓期待孩子不僅物質可以豐裕,更是心靈是豐盛的,所以他讓孩子們必須先去做一件有愛心的事情,才能跟iGoods拿到自己期待的禮物,讓「得到禮物」這件事情,能夠更有意義。
家銓也說,他每個月至少會有一次,自己去收好物箱、或是自己把物資送到需要的單位去,他會藉由這些機會,去聽聽這些物資提供者的故事,或是深入了解需求單位,確認自己是不是有解決他們真正的需求,還有什麼部份是iGoods還能再多做一點的?
雖然iGoods目前還是一個較小的社會創新平台,但家銓對於需求單位的痛點的發現、以及持續不斷的理解供給方及需求方的想法,我想都是在社會創新上相當重要的一環,而未來如何再提高一些利潤,讓整個公益平台能夠永續的運作,可能會是iGoods接下來的挑戰。
我想社會上總是要有這些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人們,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溫暖、更美好。